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成果和获得的能力进步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世界范围内的所有文明都是由宇宙观、社会治理观、核心文化价值观构成,它们互为因果、彼此支撑。三者的不同是各文明间差异的主要因素。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凝结物,其中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基因,是文明在不同时期由宇宙观、社会治理体系及核心文化价值观三者交互作用的产物。探究不同历史时期三者的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模式,是研究中国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探寻中国文明独特智慧的根本。

宇宙观是不同时期关于天、地、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体系,是任何一个文明体系下人们思维方式的来源。宇宙观最核心的功能是为不同时期的社会治理体系提供合理性与合法性支撑,这一支撑不仅仅在文明社会时期如此,即使是在文明社会产生之前也是如此。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是万物的总称,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宇宙观主要包涵了宇宙的起源、天地运行等规则、天地规则对人世间的影响方式以及途径、人世间在天的支配下的应对等内容。中国古代宇宙观是基于阴阳、四方、五行、八卦等概念进行关联构建的庞大体系,它视天地万物为一个有序的系统,这一体系将涉及人类世界的各种范畴,如身体、行为、道德、社会秩序和历史变化与天地、空间及季节转换、自然现象等所有内容关联起来。中国古代文明自产生后有两种宇宙观,即夏商周时期的四方中心观和战国晚期至晚清的阴阳五行宇宙观,它们分别为王国体制和帝国体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

夏商周时期的四方中心宇宙观

在西汉中期“浑天说”出现之前,以天圆地方为主要理论的“盖天说”,曾在数千年间深深地影响中国古代的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论是史前时期,还是王国时期、帝国时期,观测天象、敬授民时,从来就不只是一项纯粹的天文活动,它更是一项有独占独尊、君权神授意味的政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