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目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在全国有多个版本,其中对于秦灭六国的顺序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法很不统一。如人教版认为:“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人民版认为:“公元前230年,秦军攻破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此后十年间,秦国连年用兵,先后攻灭赵、燕、魏、楚、齐等国,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岳麓版则认为:“经过100多年的奋斗,它先后消灭韩、赵、魏、燕、楚、齐等国。”三种版本三个说法,这给很多中学历史教师造成了困惑。然而事实上,关于秦灭六国的顺序在说法上还不止这些,如果加上杨宽先生在其所著《战国史》中认为的秦灭六国的顺序是韩、魏、楚、燕、赵、齐的意见,那么关于这个问题至少有四种不同的说法。面对如此众多的意见,如何判断其优劣是非呢?笔者以为,这还要从诸家所采用的六国灭亡标准上去找原因。

根据史实: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俘虏韩王安,建立为颍川郡。

公元前228年,秦大破赵军,在东阳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自立为王。

公元前226年,秦攻下燕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围攻魏都大梁,决河和大沟水灌大梁,大梁城坏,魏王假降。

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蒙武大破楚军,楚将项燕自杀。秦设上谷郡、广阳郡。

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秦设置楚郡。

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楚江南地,设会稽郡。

秦将王贲攻取燕的辽东,俘虏燕王喜。

又攻取代,俘虏代王嘉。

公元前221年,秦派王贲从燕南攻齐,俘虏齐王建。

可以看出,人教版是以六国国君被俘或者投降秦国作为灭国的标准,人民版是以六国的国都被攻陷作为灭国的标准,而杨宽先生则是以六国的残余势力被全部剿灭作为六国破灭的标准。至于岳麓版,其灭国标准则划分得不是很清楚,因为韩、赵、魏、燕、楚、齐的灭国顺序无论从哪个标准去看都存在矛盾,都有解释不通的地方,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最缺乏合理性,可以最先将其排除。

对于剩下的三种观点,虽然它们都有一套自己的判断六国灭亡时间的标准,但笔者认为,这三种标准中还是应当以六国的残余势力全部被秦国剿灭、也就是杨宽先生的说法最为合理,理由如下:

首先,一个国家如果只是国君被俘虏或者投降,其实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必然灭亡,因为其剩余的力量还可以重新选立首脑、组织政府,换一个国君重新立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很多见,其中以晋、宋两朝为最典型。公元316年,匈奴族刘曜的军队围困长安,“(晋愍帝)使侍中宋敞送牋于曜,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降。” [①]晋愍帝虽然拱手投降了,但此时说晋朝已经灭亡显然为时过早,因为琅琊王司马睿次年便在建康称帝,重建了晋政权,又将晋朝的统治延续了一百多年。同样的还有宋朝,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北宋都城汴梁,虏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但宋朝也并没有因此而立即灭亡,康王赵构在宗泽等大臣的支持下,又在南京称帝,重建了宋政权,将宋朝的统治一直维持到1279年,左丞相陆秀夫“负昺投海中,后宫及诸臣多从死者,……宋遂亡。” [②]

其次,一个国家如果只是国都被攻破,那也并不意味着这个国家的即刻灭亡,因为被攻陷的一方卷土重来的例子也不少见,以唐朝为例,这样的情形就发生过两次。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己亥,(安)禄山陷京师。” [③]但安史叛军对于长安的占领并不长久,唐军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之下很快收复了长安,并于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唐的统治得以继续。公元880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军再次攻入长安,并建立大齐政权,唐僖宗仓皇逃往成都,但黄巢军队对于长安的占领也不过只有三年,唐僖宗很快集结军队和藩镇进行反扑,黄巢兵败自杀,唐朝的统治又维持了若干年,直到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唐朝才算真正灭亡。

由此可见,如果用上面的两条标准去判别一个国家的灭亡,那么就都有可能被反例推翻,而反例的存在正说明这样的标准是存在问题的。而如果以这样的标准去判断六国的灭亡,那么也就不会有《史记•燕召公世家》 所讲的“三十三年,秦拔辽东,虏燕王喜,卒灭燕” [④]以及《史记•赵世家》所讲的“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⑤]了,因为当人教版认为赵王迁被俘虏、赵国已经灭亡时,赵太子嘉正在代地称王,于赵国大夫的支持下组建政府、准备反攻;而当人民版认为燕国的蓟都被攻破、燕国已经灭亡时,燕王喜正在辽东召集旧部力量准备复国。

所以,判断一个国家的灭亡与否,还是应当以这个国家的有生力量是否都被消灭为标准,当残余势力都被肃清,其自然不再有翻身之力,说它彻底覆灭也就顺理成章了,具体到秦灭六国的问题,当然是杨宽先生的说法最科学也最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