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9时22分,沸腾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遥远的太空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

这不是太空探索第一次点燃我们的情绪,我们对太空的热爱,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1957年10月4日,苏联将一颗名为斯普特尼一号的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它的横空出世,瞬间打破了世界的平静,开启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时代!

1958年1月31日,美国紧随其后发射了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探索者一号。四个月后,也就是1958年5月17日,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出,我们中国人也要搞人造卫星!

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中国科学院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项重点任务,代号为581。很快,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和物理学家赵九章组成的581小组为核心,中科院成立了由三个设计院构成的研制机构。

不久,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国家经济进入困难时期,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只能停了下来,中科院决定先将研究重心转移到运载火箭上。运载火箭是所有航天器上天的基础,在将卫星送上太空的过程中,它起到了天梯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还没有研究运载火箭的能力,所以中科院决定一步步来,先从研制最简单的T7M探空火箭开始。

这位科学家叫王希季,他就是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在物质经验技术都匮乏的日子里,他带着设计院的技术人员自己找沙子、浇水泥、把两间木地板房间改造成了实验室。而王希季的指挥所,就是照片上这样,用麻袋简单的堆起来的。

没有电,王希季他们就借来一台50千瓦的发电机,用芦席遮起来。没有通讯设备,实验时王希季就站在半人高的麻袋掩体后,通过手势和大声喊叫指挥发射。

在缺少专业设备和技术的年代,为了研制T7M探空火箭,研究人员苦苦探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比如,用来控制火箭的定时钟表构件,是用小台钟改装的没有自动跟踪火箭的仪器,他们就用土办法造出人工跟踪天线,不过这种天线不能自动,每次实验都是好几个人用手把着才能旋转和俯仰没有火箭燃料的加注设备,他们就把自行车打气筒改造一下,再用它加注燃料。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1960年2月19日,将中国第一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竖立在上海南汇县老港镇一座简易的20米高的发射架上,虽然设施简陋,但T7M火箭仍像一个出膛的子弹,射向蓝天。

1960年5月28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新技术展览会视察T—7M探空火箭。当得知这枚火箭只能飞8公里时,他意味深长地说8公里也了不起!,同时还鼓励大家说应该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果然,6个月后,火箭飞行高度已经达到了60到80公里。紧接着,它的改进型火箭又将高度提升到了100到130公里。

在探空火箭技术提升的同时,中国的导弹和原子弹也相继发射成功,这也给中国航天人提供了研究运载火箭的灵感——将探空火箭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

新中国首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

在两种技术的完美结合下,第一枚运载火箭长征一号诞生了。也正是这枚长征一号将新中国第一枚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了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