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2年8月24号,清政府正式创办了京师同文馆。它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专门培养外文译员,属总理衙门管理。

1872年8月11日,在容闳的率领下,清政府出资派3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

此事,是第一位留美学生容闳首先提出来的。

1855年时,容闳从美国回来。在国内,他通过朋友,数学家李善兰,结识了朝廷重臣曾国藩。当时,曾国藩和李鸿章正筹办江南制造总局,急需一批西式机器。

江南制造总局

容闳多年在海外,正好有门路,就帮着办理此事。他远赴美国,花了两年时间,弄回了一百多台配套齐全的机器。

这件事,让容闳在晚清官场上有了影响力。

在官场交往中,容闳又发现,朝廷正急需一批懂外语、懂科技的人才。然而国内教育落后,跟不上需求。容闳决定筹划一件事:请求政府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

容闳

1867年,容闳向江苏巡抚丁日昌上书,提出了“选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的计划。这个请求一出,朝廷上下都不同意。反对呼声太高,导致计划被束之高阁。

过了四年,容闳又找机会实现自己的计划。这次,他先和曾国藩、李鸿章通了气,说了自己的想法。

曾、李二人之前是不赞同“留学计划”的。但今时不同往日,现在他们办的洋务企业越来越多,也急需各类西式人才,于是支持了容闳的计划。

曾、李二人随后就给朝廷上了奏折,一再强调幼童留美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曾国藩还说,这将是“中华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李鸿章,曾国藩等名臣

奏折呈递朝廷后,立即遭到了一些反对之声。

顽固派官员说,中国的学问不知多么高深,哪还要去外国学习。再说,送幼童出国,花费颇多,而朝廷财政因为连年打仗,非常紧缺。很多大臣还表示其他担心,认为出国留学不合规矩,甚至有“伤风败俗”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