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派出人员考察与聘请外国专家。日本机械工业从五十年代初,派出一万名左右的企业领导人去美国、西欧考察,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定期聘请外国专家、教授讲课,以开阔眼界,不断掌握世界上日新月异的科技知识。五十年代后期与六十年代前期,日本几个大的汽车制造公司在建厂前,派人赴欧美参观各大汽车厂,然后又聘请美国建设大批量生产工厂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顾问来日本作指导。这对日本以较快速度建设一批现代化的小客车工厂,确立大批量生产体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不惜重金购买先进的机械设备。日本通过进口精度高、性能好的机械设备来改造、更新原有陈旧、落后的生产设备,以迅速提高整个机械工业的工艺制造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在引进成套设备时,先请外国技师安装机器并操作管理一段时期,然后由培养出来的日本人接管。

三、进口主机,辅机自制,有些重大设备则与国外合作生产。采用步步为营的方针,从外围逐渐进入技术核心。

四、购买技术专利与设计图纸。通过技术贸易的形式,购买先进的技术专利或设计图纸,这要比单纯买设备经济得多。即使买设备,一般也只买样机,第二台就自己制造。他们在引进这些新设备时,大力组织技术力量进行分析研究,尽快掌握设计制造和配套技术,使这些引进设备“国产化”,有的还有某些创新。在引进技术上要买专利,就是买“小鸡,养鸡下蛋”。

五、买实验室技术。日本一旦看准了外国正在搞的、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实验室技术,就把它买进来,迅速完成研制,力求抢先投产。

六、进行对等的技术交换。就是用自己的独创技术,通过互换方式引进外国技术。主要有三种方式:1、对等交换专利和技术专有,指用一种专利或技术专有经过协议对等交换的一种或若干种技术2、对等交换技术情报,指用正在进展中的科研情报进行互换3、以引进后的革新成果作代价,偿付引进费用。

概括地说,二战后,由于受国际上设备、原材料和技术力量等因素的限制,日本工业现代发展主要以引进设备为主要形式,随着本国技术力量的提高,逐步过渡到以引进专利这种高级形式为主。

日本引进国外的技术成果,促进了本国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但是在某些方面也带来了不少弊病,如多年引进技术的历史养成了日本工业巧于仿制、拙于创新,削弱了它对新技术的独创能力。虽然日本现有的工业技术水平已经很高,但要想继续独立发展更高超的工业技术,还是很困难。同时,日本国内企业之间竞争剧烈,这些企业为了压倒对方,往往争先引进国外技术以求出奇制胜,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外汇,而且引进的条件也常常因此更加苛刻,使外国资本乘机而入,大获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