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世纪的世界,是古典时代各主要文明开始衰退的时代。也是众多老大帝国开始走向解体的动乱时代。在之前两百里不断壮大的罗马帝国-帕提亚帝国-贵霜帝国-汉帝国,纷纷从自己的巅峰状态中跌落下来。有的直接被推翻灭亡,有的则被外敌重创后永不翻身。还有的虽然度过危机,却留下了永久的后遗症。

我们先从结局最好的罗马帝国来看。在1-2世纪,帝国虽然也经常遭到内忧外患的困扰,但始终能笑到最后。罗马和平与罗马式繁荣本身,没有受到非常大的影响。逐步扩大的皇帝权力,则在一点点压缩罗马城里的元老院话语权。皇帝亲自掌握的军队数量,也逐渐超过了元老院所有成员所能控制的地方驻军。整个罗马城都需要从皇帝控制下的埃及去进口粮食。贵族们喜爱的丝绸等奢侈品,也越来越多的依靠红海上的商船去取得。

最终,这些事情的恶果就在公元3世纪集中爆发出来。先有犹太人的数次内部叛乱为前奏,再有外敌哥特人的大规模入侵。他们不仅在战争中打死了一位罗马皇帝,还直接杀入帝国的东部边境劫掠。这是罗马和平与罗马繁荣第一次被强势击破。内部则因为皇权扩大,反而陷入了上层之间的内战。被严重削弱的地方基层政府,又无力保护自己的辖区。这就给新一代军阀们提供了充分的崛起空间。

在西部,开始出现了军事移民后裔与当地罗马化高卢居民组建的高卢帝国。在东部也出现了由边境附属小城帕尔米拉发展出来的帕尔米拉帝国。前者击败了攻势越来越强烈的日耳曼人,后者则先后击败了入侵的波斯人与南下的哥特人。正因为如此,高卢帝国一度走出高卢本地,尝试控制了不列颠、西班牙、莱茵河沿线的地盘。帕尔米拉人也控制了叙利亚、半个小亚细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罗马中央对此也是暂时没有办法。因为他们已经被证明,不如地方派更能够维护地区安全。

尽管后来有奥勒良消灭两者,并将帝国重归一统,但罗马的盛世还是永远结束了。造成三世纪危机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为后来者的进一步强制集权而愈演愈烈。地方军阀的出现概率和数量,将会进一步急速增涨。罗马帝国的毁灭也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在罗马以东,已经衰败不堪的帕提亚帝国,被源自波斯本土的萨珊家族推翻。后者建立的萨珊帝国,将以更加激进的姿态,长期存在于罗马的东部国境线外。由于当时的海上贸易逐渐发达,传统的陆地贸易份额有所下降。让长期依靠各种商业税收的帕提亚人,损失很大。加之罗马人在前一个世纪的数次进攻,让帕提亚王室的实力耗空。

这种局面,无疑给了萨珊人以机会。但也注定了早期的萨珊帝国,不会拥有太强的国力。他们要恢复到帕提亚鼎盛时代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于是,萨珊人便养成了定期攻击罗马,劫掠并收取罗马贡金的习惯。所以,表面上萨珊人似乎是复兴了波斯帝国。但在实质上,他们并不比过去的帕提亚人做的更好。只是因为罗马本身的衰败,给了他们以巨大的机会。

非常讽刺的是,早期的萨珊军队虽然可以击败远道而来的罗马军团,却被属于地方派的帕尔米拉人屡屡挫败。后者甚至以自己的有限实力,远征到两河流域的萨珊都城泰西封。萨珊早期国力与军力的不足,暴露无遗。若非帕尔米拉人的军队是各种民兵和部落武装拼凑出来的大杂烩,两河流域可能在当时就从波斯人控制转移为阿拉伯人管理。

奥勒良后来对帕尔米拉的彻底毁灭,在实际上是解放了萨珊人的手脚。后者得以在稳固两河流域与伊朗高原领地的同时,进一步东征西讨。

虽然早期的萨珊军队,还仅仅是以骑兵为主的力量。但在对北方的亚美尼亚和东方的贵霜帝国时,还是展现了伊朗核心地区的军事优势。这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武器技术的进步。

例如更多更好的锁子甲普及,让具装骑兵在提升防护水平之余,不需要负担额外的重量。帕提亚后期的各地区紊乱,也要求地方上能尽可能为自己武装一支具备多重能力的军队。于是,有大量的具装骑兵开始拿起复合弓作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伊朗地区的整体骑兵水平。

在萨珊帝国的东面,贵霜帝国在实际上已经趋于衰退。原因也很有可能与贸易线路的改变有关。过去的贵霜帝国,将自己的政治中心设置在传统伊朗与印度文化交汇口的旁遮普地区。大量从兴都库什山以北赶来的商队,会从这里走印度河流域去进入阿拉伯海。但由于罗马主导的远海贸易比重扩大,越来越多的商队可以从印度西部的港口进货。贵霜中央的财政收入因此缩水。

贵霜中央王权的衰退,让其逐渐失去了对兴都库什山以北和印度河中下游地区的控制。当地的地方长官或传统势力,都开始对帝国核心表现的离心离德。而更北方的河中地区,则索性在实际上处于重新独立状态。当新崛起的萨珊人开始东征,贵霜军队便表现的战力不足。直接将大分部领地丢给了波斯人。而后者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向东控制更多的贸易路线。

此后,残余的贵霜中央势力,就成为了一个蜗居在旁遮普地区的小国。北方阿富汗地区的众多贵霜系山头势力,摇身一变,成为了波斯人的东方附属国。这样做的目的也显而易见。波斯人不会为管理东方而支出什么行政成本,却可以制造更多盘剥商贾的地方领主。显然有逼迫商队将南下路线改为直接走呼罗珊的目的。木鹿城将取代卡皮萨,成为中亚交通大动脉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