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主要是今天中国境内各民族的先民们与外国先民们交往和联系的历史。对外关系的发生,是中国文明与外国文明相互作用的过程,其主要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

        第一大阶段:自先秦至明代中期

       这是中外关系的发生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自先秦至唐中期为前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兴盛期,政治与军事的强盛,使中国在对外关系中更加积极主动。基于对黄河流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的防卫,国家对西北周边局势尤为关注。因此汉唐时期的对外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又与西北地区的关系的行为有班超遣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玄奘西行取经。

      军事防御措施紧密交织。陆上丝绸之路则成为中外交往与联系的主要道路。

      自怛逻斯之役与安史之乱后至明代中期为后期。751年,唐朝高仙芝军队在逻斯战役中失败,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势力开始丧失。7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的国运从此蹶不振,经济重心亦从黄河流域转移到东南地区。伴随着这种经济与政治重心的转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对外联系日渐兴盛,海路从此成为对外联系的主要纽带。郑和下西洋便是这时期对外关系的代表。

      第一大阶段的特征:①中国的对外交往和联系常常处于断断续续的状态中,世界还未联成一体。

      ②中外政治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多是通过“朝贡”体制进行的,这种体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但也妨碍了中国对域外世界的正确认识。

      ③中国文化除在一定时期受到南亚以及中亚文化的较深影响外,受其他域外文化影响相对较小,而中国文化却对周边地区和国家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深刻的影响。

      第二大阶段:自明代正德年间到清代的鸦片战争时期

      中国在维护朝贡体制的同时,也被动地应付西方殖民者挑战的阶段。这一阶段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自明代正德年间到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这一时期的中国政府和国人民坚决地反击早期殖民主义者对中国领土的频侵略。在东南沿海地区,中国军民挫败了侵占我国领王的葡萄牙、荷兰与英国等殖民国家在北部地区,中国军民与沙俄侵略者也进行了多次较量,迫使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到1840年。清朝统治者鉴于西方殖民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了国内人民与外界的联系。同时,清政府对西方商人在华贸易活动加强了防范与限制,从而使中国社会失去了走向世界的最宝贵良机。

       第二大阶段的特征。①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一时间突然扩大了,但中国对外国并不十分了解,从而不可避免地使自己被动地应付着西方殖民势力的挑战。②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已开始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问题。③在西方国家的殖民征服过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传统朝贡关系也开始受到挑战并逐渐被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