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诬的意思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未收录“诬”字头,可参考其异体字“誣”字,其含义如下:

《唐韵》武扶切《集韵》《韵会》《正韵》微夫切,音无。《说文》加也。《徐曰》以无为有也。

《玉篇》欺罔也。《广韵》诬,枉也。《正韵》诈也,蔑也,谤也。《易·系辞》诬善之人其辞游。《疏》诬罔善人,其辞虚漫。

《礼·表记》故其受禄不诬。《注》不信曰诬。《周语》其矫诬。《注》加罪无辜曰诬。《荀子·大略篇》不能而居之,诬也。

又《读书通》通作怃。《论语》君子之道焉,可诬也。《前汉·薛宣传》引作怃。《晋灼注》怃同诬。《篇韵》譌作誈。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未收录“诬”字头,可参考其异体字“誣”字,其含义如下:

加也。从言巫声。武扶切。

说文解字注

(诬)加也。玄应五引皆作加言。加言者架言也。古无架字,以加爲之。淮南时则训:鹊加巢。加巢者,架巢也。

毛诗笺曰:鹊之作巢,冬至加之。刘昌宗:加音架。李善引吕氏春秋注曰:结,交也。构,架也。云加言者,谓凭空构架听者所当审愼也。按力部曰:加,语相增加也。从力口。然则加与诬同义互训,可不增言字。

加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方言:诬䛳与也。吴越曰诬,荆楚曰䛳与,犹齐晋言阿与。表记:受禒不诬。注曰:于事不信曰诬。从言巫声。武扶切。五部。